避難包與防災物資:準備原則
救命 333 原則
- 人的生理極限是失溫三小時、沒喝水三天、無進食三周,就會有生命危險
- 最重要的就是「保暖衣物」、「水」和「食物」
- 其他重要物資:通訊設備、醫療用品、個人證件、貴重物品、求生工具
依照避難時間長短與緊急程度準備物資
- EDC (Every Day Carry) 急迫,物資精簡
- GHB (Get Home Bag) 1~2日內的緊急物資
- BOB (Bug Out Bag) 3天或以上的長距離逃生包
- 居家長期避難
重點:取捨
想要降低什麼「風險」,依照自己的需求抓大放小
風險判斷
災難情境
- 個人與周邊環境損害的程度與速度:發生速度越快,損害程度越高,越需要輕便,以快速遠離災難
- 政府機能受影響程度:影響程度大時,可能會造成物資取得的困難
個人狀況
- 性別:女性用品
- 健康狀況:除了急救藥品,還需準備什麼
- 個人能力(體能和技術):自己的負重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
其他
- 寵物
- 幼兒
災難情境舉例:預想場景,客製化準備
火災
可能短時間就會危及生命,所以需要迅速行動,但不會大範圍造成政府機能喪失,只要有錢,物資取得不會困難,所以重點就是輕便:現金、存摺、身分證、手機。
地震
若受災區域較大,交通可能阻斷,糧食飲水可能會跟不上,所以需要有些維生的物資。而震完後可能有一些空檔可以收拾東西、觀察屋況決定是否離開住處,相對可以準備比較多東西。
戰爭
對大部分的一般人而言,減少移動盡量待在安全據點才是最好的生存策略,而安全據點很可能就是你的住家。政府機能受影響程度大,可能僅低度維持,會有時常斷水斷電狀況,食物或醫療取得比較不易。盡量屯一些物資在安全據點中。(如發生軍事行動,電力、水源、瓦斯、天然氣、電話、行動通訊、網路、自動提款機、信用卡可能會全部或部分封鎖)
個人狀況說明
- 依照災難情境判斷是否進行緊急避難,如果需要移動,務必攜帶個人體力能負荷的避難包。
- 如果覺得留在原地比較安全,就考慮在「原地」過上幾個禮拜你會需要什麼。
- 不要買自己不會用的工具;如果要買,就要學會怎麼用。
- 平時訓練體能、演練各種避難情境,確保知道避難路線與體能負荷。
- 韌性心態建立。